2. 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北京100101
2. Sinope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 Beijing, 100101, China
也门勘探区块油气井在测试过程中,封隔器解封以后,如果不能及时将封隔器下方口袋中大量聚集的油气充分循环带出,油气将会进入封隔器上部井筒内,可能造成井涌甚至发生井喷等严重事故。该地区储层主要为基底裂缝性油藏[1],井身多采用裸眼完井方式;在对气井整个长裸眼段进行测试时,其产层长度和跨度很大,会有更多的气体聚集在封隔器以下的裸眼井底,而且天然气上窜速度很快,增加了后续压井作业的难度,处理不当可能造成巨大的危险和损失。国内外的油气井测试大都是在套管固井后进行,封隔器可以尽可能靠近射孔井段,压井作业中可以针对性地将口袋内地层流体平推回地层,而不用担心其他地层发生漏失[2, 3]。但是也门油气井在钻杆测试(drill stem testing,DST)中,基底油藏的裂缝性特征决定了产层的不确定性,在平推的过程中也容易将其他层段压裂和压漏,从而使压井作业陷入被动。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充分考虑测试工具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平推法压井,并与反循环节流压井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确保了整个压井作业更加安全有效。
1 也门71区块基本情况也门71区块的多口探井都采用DST测试工艺,即在套管内坐封封隔器对底部的裸眼地层进行测试。同时,在测试过程中进行下连续油管、电缆、钢丝绳等伴行作业,除了获取油气压力、产量等参数外,还可以用连续油管进行地层酸化、利用生产测井确定产层、井下取样等,为深入了解基底地层油藏性质获取更多资料。
也门71区块较为典型的井身和测试管柱结构如图 1所示。由于要测试的基底地层裸眼段很长,测试期间会有大量气体聚集在封隔器以下,增加了测试结束时压井作业的难度,并给整个测试工作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2 压井作业步骤针对也门71区块油气井测试作业面临的问题,为了确保施工安全有序进行,在压井作业中采取以下技术措施和步骤进行施工:
1) 关闭井下测试主阀,打开地面阀门完全释放管柱内气体,然后用泵车向管柱内注满清水或压井液。
2) 保持井下测试主阀关闭,打开上部循环阀,用准备好的压井液进行反循环洗井,将测试阀以上管柱内外循环至进出口压井液密度一致。
3) 关闭循环阀,打开井下测试主阀并锁定为开启状态,在井口向测试管柱泵入压井液,注满封隔器以下的口袋,然后对地层进行推挤,尽可能将口袋内的油气挤入地层[4, 5]。为防止将地层压破,需要考虑地层的承压能力,根据钻井时地层漏失试验结果,也门几口井施工中均控制泵压小于14 MPa。在对基底裂缝性地层施工时,在压井之前准备足够的堵漏材料,如遇漏失及时泵入堵漏液进行堵漏作业,确保地层具备一定的承压能力。
4) 上提管柱并打开封隔器的旁通机构,然后关闭井口防喷器进行反循环,利用测试油嘴管汇进行节流控制,逐步将井底没有被挤入地层的油气和受污染的钻井液带出,直至进出口钻井液密度一致。其主要工艺特点为:a)在压井期间,确保环形空间内的压井液不受油气污染;b)循环出口依然在测试控制头、高压管汇和油嘴管汇的控制下,确保井控安全;c)紧急情况下,如泵车出现故障等,操作人员可以将测试管柱下放关闭旁通机构,继续有效控制井下油气从环形空间上窜,避免发生意外井控问题;d)正循环易发生刚开始循环时有大量气体进入环形空间内,导致套压不稳和对井下环空压力响应式测试工具造成影响,甚至可能发生将井下测试主阀关闭、无法建立循环的情况,反循环可以避免以上问题。
5) 当井口返出的钻井液密度基本与入口钻井液密度一致时,进一步上提测试管柱将封隔器充分解封,再采用正循环加大排量,将井筒内的钻井液调整均匀。
6) 进行溢流检查,合格后再起钻,并控制起钻速度,加强起钻过程中的溢流检查,直至全部测试工具出井口。
7) 最后,及时下入带钻头的钻具,进行循环和处理井下残存的油气,确保整个井筒安全。
3 关键技术 3.1 井控设备的布置和试压工作测试管汇在测试前要严格进行试压,确保满足测试和循环压井的要求[6];要做好反循环出来的受污染压井液的脱气和回收工作,将反循环出来的含油气流体安全导入节流管汇下游,然后通过分离器将分离出的气体导到燃烧池燃烧掉,回收的压井液进入钻井液罐继续循环使用[7]。常用的测试地面设备布置如图 2所示。
3.2 反循环节流回压控制方法类似于正循环压井,井下的流体受油气侵入后密度降低,循环进入管柱后形成的静液柱压力不足以平衡地层压力,如果不加强回压控制,那么地层油气会进一步进入井底,造成压井失败。在反循环压井中使用节流管汇控制回压,既要有足够井底压力进行压井,又不能造成地层破裂[8, 9]。该步骤的关键是控制环空泵压,既要有足够的泵压来克服环空沿程摩阻,泵压还不能过大,以免激活井下压力响应式测试工具。
由于环空中的压井液是未受到污染的钻井液,其性质和参数是稳定且可知的,只要计算出环空内的沿程摩阻,控制泵压在该摩阻之上就可以确定井下压力是否满足压井要求。环形空间的沿程阻力损失的计算分以下2个步骤[10]。
1) 计算雷诺数,判定流体的状态:
其中
式中:Re为雷诺数;v-为环空内流体的平均速度,m/s;ν为流体运动黏度,m2/s;DD为非圆管的相当直径,m;D1为套管内径,m;D2为测试管柱外径,m。
实际情况如图 3所示,套管外径为177.80 mm,内径为157.08 mm,壁厚为10.36 mm;测试管柱外径为88.9 mm,长度2 850.00 m,钻井液黏度10 mPa·s,密度1.25 kg/L,循环排量10.6 L/s,计算整个环空沿程摩阻损失。
计算得到雷诺数Re=6 825,判断流体为紊流状态,按照流体紊流状态计算沿程阻力系数:
2)计算获得流体在整个环空段的沿程压降为:
式中:λ为沿程阻力系数;ρ为流体密度,kg/L;L为管柱长度,m;Δp为沿程压降,Pa。
计算得到的整个环空段的沿程压降并不大,可以近似认为在反循环时,只要在地面有泵压,在保持钻井液密度不变的条件下,环空中的液柱压力是大于地层压力的,不会有地层流体进一步流入井筒。实际施工时控制地面泵压为2.76~5.51 MPa,可以确保井控安全;同时,不会激活井下DST测试工具,避免误操作关闭井下开关阀。
3.3 循环脱气由于井眼底部为长裸眼,不能将带有套管封隔器的测试管柱下至井底进行循环,因此压井和反循环的时间会较长。压井和反循环的时间还取决于地层的吃入能力,如果地层吃入能力很差,在推挤口袋内流体时只有少量流体被推挤入地层,大量的气体则滞留在井筒中与压井液混合,只有依靠反循环时随压井液一起带出。随着口袋内压井液的逐步置换,受污染的较轻钻井液会逐步漂浮到套管鞋下并循环带出,这个过程较慢,导致反循环时间较长。
4 应用实例也门71区块4口探井进行了6井次的裸眼井段DST测试。这4口井所测试的裸眼段长度不一,产气量也不同,在施工中应用并逐步完善该压井技术后,均成功地解决了压井难题,且都在48 h内完成压井施工作业(见表 1)。尤其是在Henin-1ST井的裸眼口袋长度达到710.00 m、且地层在平推挤注时发生漏失的情况下,测试压井作业仅27 h就将井压稳,井内无外溢,无漏失,并安全顺利地起出测试管柱和DST测试工具。
井号 | 测试 井段/m | 长度/m | 产气量/ (104m3·d-1) | 压井时间/h |
Henin-1 | 2 837.49~3 358.00 | 520.51 | 5~6 | 38 |
3028.00~3360.00 | 332.00 | 少量 | 31 | |
Rabba-1 | 2 881.38~3 007.00 | 125.62 | 70 | 22 |
3 009.00~3 689.00 | 680.00 | 少量 | 25 | |
Judayaa-1 | 3 614.00~4 100.00 | 486.00 | 10 | 48 |
Henin-1ST | 2 840.00~3 550.00 | 710.00 | 50 | 27 |
Henin-1ST井是在原直井Henin-1井基础上设计施工的一口侧钻定向斜井,井身结构和测试管柱如图 4所示。
该井在进行钻井液性能调整和刮φ177.8 mm尾管的过程中,先后发生井漏和井涌,最终井深3 300.00 m以深的漏层堵漏成功,并将钻井液密度从1.23 kg/L提高到1.27 kg/L进行压井。
该井具体的测试后压井过程如下:
1) 将测试阀上部管柱内外压井液循环均匀且性能一致。先用固井泵向测试管柱内泵注清水以平衡压力,共泵注12 m3;再向环空加压10.3 MPa打开IRDV循环阀,用固井泵反循环钻井液16 m3,以除净油管内的油气,返出物经过缓冲罐至点火头燃烧。再用钻井泵正循环127 m3密度为 1.35 kg/L的钻井液,将封隔器以上井筒内密度为1.27 kg/L的钻井液替为1.35 kg/L钻井液,泵排量16 L/s。
2) 将封隔器以下口袋内流体挤回地层[7, 8]。控制环空压力关闭IRDV循环阀,打开IRDV测试阀,用固井泵通过测试管柱向地层挤入16.9 m3 密度为1.27 kg/L的钻井液,将封隔器以下流体挤回地层,泵压7.6 MPa,排量17.2 L/s。停止挤注后,泵压迅速降为0,说明地层存在漏失。
3) 为处理地层漏失,先用固井泵挤注17 m3 密度为1.38 kg/L的堵漏液(堵漏液中包含纤维、粗大理石颗粒、中等粒度的核桃壳、细核桃壳和中等粒度的云母片),接着挤注密度为1.31 kg/L的钻井液8.3 m3,将5 m3堵漏液挤入漏失层,最高泵压10.3 MPa。停泵观察堵漏效果2 h,泵压从10.3 MPa缓慢下降,最后降为1.4 MPa,说明堵漏成功。
4) 打开封隔器旁通反循环。溢流观察3 h合格,拆除流动头上的压井管线,上提管柱3.66 m打开封隔器旁通。改用钻井泵反循环,控制泵压4.2 MPa,排量5.3~10.6 L/s,循环5.5 h,开始循环出来的钻井液密度为1.31 kg/L,总烃最高达85.19%,后将钻井液密度逐渐升高至1.35 kg/L,继续循环,总烃下降至13.00%。
5) 解封、正循环(不成功)和反循环。先拆除流动头上流动管线(软管),再卸下流动头。上提管柱解封封隔器,解封过程顺利。连接顶驱,尝试用钻井泵正循环3次,均不通,其中曾上提、卸掉一根油管后尝试正循环,亦不通。估计是堵漏液中的核桃壳等大颗粒漂浮在封隔器密封胶筒下面,造成单向堵塞。上提管柱、卸掉3根油管后,用密度为1.35 kg/L的钻井液反循环5.25 h,排量10.6 L/s,直至钻井液进出口密度均为1.34 kg/L,总烃下降为0.34%,结束压井。
起刮管管柱到地面后,更换为φ88.9 mm的上防喷器闸板芯子,试压35 MPa,合格。测试结果表明,该井获得了很好的油气产量(见表 2)。
油嘴孔径/ mm | 井口压力/ MPa | 测试产量/(m3·d-1) | 气油比/ (m3·m-3) | ||
油 | 气 | 水 | |||
6.35 | 23.95 | 36.71 | 123 000 | 0 | 3 350 |
9.53 | 22.41 | 80.52 | 261 000 | 5.59 | 3 241 |
15.88 | 17.30 | 130.03 | 496 000 | 63.73 | 3 815 |
1) 结合平推顶入法和反循环节流压井法,通过循环逐步带出井底残存油气,并通过节流控制井底压力,可防止地层流体进一步进入井筒。
2) 测试井段为大段裸眼裂缝地层,在平推法压井作业中可能会发生漏失,压井前要准备好足够的堵漏液,一旦发生井漏能及时进行处理。
3) 井眼裸眼段较长,且地层很容易发生漏失,地层油气要上升到管柱底端后才能被循环带出,很难在短时间内将井压稳,导致压井和循环时间较长,施工中一定要控制好每一步的节奏和质量,否则有可能会造成重复作业甚至失控的事故发生。另外,封隔器胶筒和套管之间的间隙较小,整个循环过程中无法进行大排量循环,延长了循环压井的时间。
4) 由于封隔器只能坐封在裸眼段以上的套管内,正常循环只能逐渐将口袋内的油气带出;如果能够在测试管柱内将连续油管下入井底,可以将管柱和口袋内的油气以及污染的压井液完全带出,压井作业也更加安全和容易控制;但需要考虑费用和安装时间等因素。
[1] |
纳尔逊 R A.天然裂缝性储集层地质分析[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123-130. Nelson R A.Natural geological analysis fractured reservoirs[M].Beijing:Petroleum Industry Press,1991:123-130. |
[2] |
张兴全,李相方,任美鹏,等.硬顶法井控技术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12,40(3):62-66. Zhang Xingquan,Li Xiangfang,Ren Meipeng,et al.Research on the well control techniques of bullheading[J].Petroleum Drilling Techniques,2012,40(3):62-66. |
[3] |
李勇政,袁骐骥,方军,等.挤压法压井计算与应用[J].石油钻探技术,2010,38(4):63-66. Li Yongzheng,Yuan Qiji,Fang Jun,et al.Calcu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ullheading[J].Petroleum Drilling Techniques,2010,38(4):63-66. |
[4] | Robert D Grace.Advanced blowout & well control[M].Houston:Gulf Publishing Company,1994:218-256. |
[5] |
集团公司井控培训教材编写组.钻井井控工艺技术[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8:128-136. Writing Group of Sinopec Well Control Training Materials.Drilling well control technology[M].Dongy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Press,2008:128-136. |
[6] |
孙孝真.实用井控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3:85-109. Sun Xiaozhen.Practical well control[M].Beijing:Petroleum Industry Press,2013:85-109. |
[7] |
王志远,邢廷瑞,华美瑞,等.深水压井节流管线内的气体交换效应分析[J].石油钻探技术,2013,41(3):19-24. Wang Zhiyuan,Xing Tingrui,Hua Meirui,et al.Analysis on gas exchange effect in choke line with deepwater well killing[J].Petroleum Drilling Techniques,2013,41(3):19-24. |
[8] |
陶现林,徐泓,母亚军.非常规压井技术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14,21(2):252-255. Tao Xianlin,Xu Hong,Mu Yajun.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unconventional well killing technique[J].Fault-Block Oil & Gas Field,2014,21(2):252-255. |
[9] |
任美鹏,李相方,马庆涛,等.起下钻过程中井喷压井液密度设计新方法[J].石油钻探技术,2013,41(1):25-30. Ren Meipeng,Li Xiangfang,Ma Qingtao,et al.A new design method of killing fluid density against blowout during tripping[J].Petroleum Drilling Techniques,2013,41(1):25-30. |
[10] |
陈涛平.石油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126-138. Chen Taoping.Petroleum engineering[M].Beijing:Petroleum Industry Press,2011:126-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