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在线
优先发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浏览排行
编委会
第九届编委
主编、副主编
青年编委
出版伦理声明
新媒体动态
订阅号
服务号
视频号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论文查重
联系我们
English
所有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Doi
栏目
作者地址
基金
中图分类号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在线
优先发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浏览排行
编委会
第九届编委
主编、副主编
青年编委
出版伦理声明
新媒体动态
订阅号
服务号
视频号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论文查重
联系我们
English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第35卷 第6期
上一期
|
下一期
目录
封面
选择全部
显示方式:
高温高压下CO2泡沫压裂液摩阻计算研究
杨胜来
,
邱吉平
,
何建军
,
袁秀杰
,
刘春梅
,
崔飞飞
2007, 35(6): 1-4.
摘要
(
3234
)
[PDF 430KB]
(
3185
)
施引文献
(
)
摘要:
进行了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液的室内配制、流变性测定以及摩阻计算方法研究。通过室内试验,观测了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液的形成、动态变化和泡沫结构,测定了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液在高温高压(35~110℃、20~50MPa)条件下的视粘度变化。结果表明,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液属于屈服假塑性非牛顿流体,其流变参数(n、K)随温度、压力、泡沫质量、配方等变化,为多元复合函数。为了便于求解,假设配方、温度、压力等主要影响泡沫质量,而流变参数(狀、犓)仅是泡沫质量的一元函数。在井筒中,泡沫压裂液物性随温度和压力(均为井深的函数)而变化,反过来泡沫压裂液的物性又影响井筒内流体温度和压力分布,是一个耦合的非线性问题。提出了一种计算摩阻压降的简化方法,将整个井筒分为若干计算段,每一段内将复杂的耦合关系简化为3个计算过程:1)由温度、压力和排量计算泡沫质量;2)由泡沫质量计算流变参数;3)由流变参数计算摩阻。计算结果与井筒内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液摩阻压降实测结果符合较好,误差在合理范围内,可以在工程中应用。
胜科1井钻井设计与施工
赵金洲
,
孙启忠
,
张桂林
2007, 35(6): 5-9.
摘要
(
4219
)
[PDF 399KB]
(
3312
)
施引文献
(
)
摘要:
为了解胜利油田孔2段烃源岩发育情况和盐下构造含油气情况,评价生油气潜力,胜利油田设计施工了胜科1井。该井完钻井深7026m,是中国东部油区目前最深的一口井,井底温度高达235℃,地层压力当量密度最高达2.30kg/L。该井钻井施工中主要存在盐膏层及软泥岩层的安全钻进、井身质量控制困难、存在多套压力层系、复合套管的下入与固井、超高温超高压对钻井液性能和水泥浆性能及固井工具的要求高、机械钻速低等问题,在对钻井设计进行充分论证,并对施工难点进行了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对策,使该井顺利钻至设计井深完钻,并取得了10个方面的技术成果与突破。该井的顺利完成,为其它超深井钻井积累了宝贵经验。详细介绍了该井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情况。
胜科1井盐膏层段套管安全可靠性分析
王振光
,
管志川
,
魏学成
,
廖华林
,
毛国忠
2007, 35(6): 10-13.
摘要
(
4281
)
[PDF 395KB]
(
3377
)
施引文献
(
)
摘要:
胜科1井为东部油田第一口井深超7000m的科学探井。三开井段有两组流变性较强的软泥岩和盐膏层段,邻井郝科1井因盐膏层的蠕变导致直径244.5mm套管挤毁变形而被迫完钻。从套管柱强度设计、套管磨损与剩余强度和套管安全下入3个方面分析了盐膏层段套管的安全可靠性。分析与现场实践均表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深层盐膏层套管抗挤毁强度设计中,计算套管外挤力时管外压力应按上覆岩层压力计算,管内压力应按全漏失面计算;按缺陷套管推导出的磨损后套管剩余强度计算模型是可行的;为保证套管柱下至设计井深,应根据盐膏层的蠕变速度选择钻井液密度,以减少钻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井下复杂情况。
胜科1井大井眼及盐膏层钻井技术
张新旭
,
刘天科
,
裴建忠
,
王振光
,
李晓明
2007, 35(6): 14-17.
摘要
(
4233
)
[PDF 380KB]
(
3197
)
施引文献
(
)
摘要:
胜科1井是中国石化在胜利油田部署的一口重点科学探索井,完钻井深7026m,直径339.7mm技术套管下深2922.78m,直径311.1mm大井眼井段深达4155m,采用了阶梯式大井眼结构设计与钻头优选技术,提高了大井眼钻井速度。为解决盐膏层蠕变挤毁套管问题,裸眼段全部使用直径250.8mm厚壁(壁厚15.88mm)VM140HCVA进口高抗挤套管,并采用尾管固井技术。针对胜科1井钻井过程中钻遇的大段复合盐膏层、软泥岩、膏泥岩和极易水化膨胀的红泥岩,分析了其蠕变规律,发现胜科1井盐膏层间软泥岩的蠕变速度对钻井液密度具有很强的敏感特性,从而确定对易蠕变缩径的地层采用先释放后平衡地层应力的技术,保证了电测和下套管需要的安全时间。试验表明,钻井液密度提至2.27~2.30kg/L时,获得了50h套管安全下入时间,成功完成了下套管和固井作业。
胜科1井钻井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裴建忠
,
刘天科
,
孙启忠
,
袁玉宝
,
张向东
2007, 35(6): 18-21.
摘要
(
3223
)
[PDF 387KB]
(
329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胜科1井设计井深7000m,完钻井深7026m。在该井钻井过程中,针对上部大尺寸钻头破岩效率低、大井眼井壁稳定性差、大段盐膏层、膏岩层的塑性蠕变和塑性流动造成井眼复杂、超深井高温高压给钻井液性能的控制和水泥浆调控等带来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制定了一整套预防井下事故和复杂情况的技术措施,从而确保了该井的钻探成功。该井在钻井过程发生了2次断钻具事故和1次卡钻事故,根据超深井的特点,采取了较为稳妥的处理措施,同时,有针对性地研制了高效铣环和PDC钻头专用打捞器,3次事故处理均获得了成功,共耗时38.5d。详细介绍了该井所采取的预防和处理钻井事故的技术措施,可为其他超深井的钻井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鉴。
胜科1井钻头选型与应用效果分析
李晓明
,
燕 静
,
袁玉宝
,
李祖奎
,
刘全江
2007, 35(6): 22-26.
摘要
(
2981
)
[PDF 395KB]
(
3438
)
施引文献
(
)
摘要:
完钻井深7026m的胜科1井是我国东部油区目前最深科学探索井,在施工中除因复杂多变的地层孔隙压力致使其井身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增大外,上部厚盐膏层、软泥岩和深部地层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钻性变差等,极大制约了钻井速度的提高。为提高钻井速度,利用室内试验和测井资料建立了地层可钻性剖面和地层可钻性预测剖面,应用钻头技术效益指数最高的经验钻头选型方法对钻井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地层可钻性剖面和统计分析结果推荐了与胜科1井地层相适应的钻头初步选型方案,给出了该井三开后的钻头选型推荐方案和建议。对钻头选型方案实施过程进行了跟踪并对所选钻头的使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虽然钻井速度得到了提高,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应进一步进行深部地层岩石工程力学特性和钻头选型的研究。
胜科1井244.5mm×250.8mm复合尾管固井技术
张宏军
,
田善泽
,
荆延亮
,
张 伟
,
刘传仁
,
刘天科
2007, 35(6): 27-29.
摘要
(
4211
)
[PDF 334KB]
(
3150
)
施引文献
(
)
摘要:
胜科1井三开固井存在的盐膏层蠕变和软泥岩膨胀造成的井眼缩径、钻井液密度高(2.26kg/L)、井 径不规则、井底温度高(168℃)等问题及水泥封固段上下温差大(90℃)等技术难点,采取了优化钻井液性能、确定 套管安全下入时间、选用高抗挤套管复合管柱和附件,采用抗高温抗盐抗污染高密度(2.30kg/L)水泥浆和其他配 套技术措施。在实际固井时,在下完套管发生井漏不返的情况下,采取先尾管注水泥后高压挤水泥的补救措施,固 井质量合格,在四开钻穿孔1段下部及孔2段巨厚裂缝发育的泥岩地层、超长裸眼段、钻开多套压力共存地层和井 下温度超高的情况下,没有出现直径244.5mm×250.8mm复合尾管被挤扁现象,安全钻至井深7026m。
胜科1井超高温水泥浆体系的设计与应用
孙 玲
,
张宏军
,
李延伟
,
杨亚新
,
蔡 涛
2007, 35(6): 34-36.
摘要
(
4351
)
[PDF 311KB]
(
3398
)
施引文献
(
)
摘要:
针对胜科1井井深、井底温度高,而且底部有盐水层的实际情况,合成了新型超高温缓凝剂、抗盐降失水剂,室内试验表明两者具有较好的抗高温耐盐性能及良好的配伍性能。针对水泥石出现的分层现象,通过添加热稳定剂提高了其热稳定性和抗压强度;通过超高温水泥浆体系试验,设计出了胜科1井尾管固井水泥浆,试验表明该水泥浆性能稳定,稠化时间可调,失水量、游离液、抗压强度等指标完全达到设计要求,并成功进行了胜科1井尾管固井作业。胜科1井的现场应用证明,该超高温水泥浆体系能满足超深井固井需要,可在胜利油田及其他地区的深井、超深井固井作业中推广应用。
胜科1井大井眼钻井液技术
王树永
,
裴建忠
,
向 刚
,
刘全江
,
李文明
2007, 35(6): 37-39.
摘要
(
4113
)
[PDF 336KB]
(
3255
)
施引文献
(
)
摘要:
胜科1井二开采用直径444.5mm钻头开钻,钻深2932m,采用直径339.7mm技术套管封固沙3段下部以上地层。因该井处于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上,花瓣地层极为发育,且钻遇盐膏层,在大井眼条件下,井壁稳定及井眼净化难度大。针对不同的地层特点,选用了低固相聚合物钻井液体系和双聚磺防塌钻井液体系,利用沥青配合聚醚多元醇严格控制钻井液的滤失量,确保了井壁稳定;依靠高效的护胶剂配合表面活性剂和合理的粘土含量确保钻井液具有良好的抗盐膏性能;通过保持适当的钻井液返速、控制合理的流变参数、优选钻井液处理剂配合合理的钻井工程措施,保证了井眼的清洁。该井二开井段钻进施工顺利,完钻电测、下套管和固井作业均顺利完成。
胜科1井高温水基钻井液流变性调控技术
刘天科
,
邱正松
,
裴建忠
,
黄维安
,
王树永
2007, 35(6): 40-43.
摘要
(
4625
)
[PDF 412KB]
(
3270
)
施引文献
(
)
摘要:
胜科1井井底温度235℃,并且存在盐岩、泥页岩及盐膏泥混层,钻井液流变性调控困难。分析了固相含量、地层组构和高温等因素对高温水基钻井液流变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总结得出了高温水基钻井液流变性调控技术手段:1)适当增大聚丙烯酰胺的加量;2)应用抗温抗盐降滤失剂;3)应用高温流型调节剂;4)尽量降低固相含量;5)定期清理循环罐底部的沉积砂和稠浆等。胜科1井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提出的高温水基钻井液流变性调控技术措施,较好地解决了高温、高固相和盐膏泥混层对钻井液流变性的影响问题,从钻井液方面保证了胜科1井的安全、快速钻进.
高效铣环在胜科1井事故处理中的应用
王延文
,
王 鑫
,
郝荣明
,
吕维华
,
张连涛
,
张 建
2007, 35(6): 44-46.
摘要
(
2919
)
[PDF 361KB]
(
3040
)
施引文献
(
)
摘要:
胜科1井是中国石化的一口重点科学探井,在钻至井深5001m时因井眼缩径发生了卡钻事故。由于井底存在直翼扩大器、PDC钻头等含有硬质合金的落鱼,普通铣鞋无法完成套铣打捞作业,为此,专门设计了一种高效铣环。该铣环的切削元件选用了一种硬度达93.2HRA的钛合金,经铣槽镶焊在本体上;本体选用了40CrNiMo厚壁管材,并进行了调质处理;连接螺纹选用了双级梯形同步螺纹。在胜科1井的应用表明:切削元件的强度满足了切削扩大器切削翼和PDC钻头胎体的需要,其齿形、布齿方向和出刃高度设计合理,提高了切削速度;本体性能高,切削元件焊接性能较好;双级梯形同步螺纹有效增加了连接部位的强度,具有较高的上扣扭矩,承受冲击载荷能力强。高效铣环在该井的成功应用,为今后同类型井的事故处理提供了借鉴。
胜科1井139.7mm尾管及回接固井工艺技术
李延伟
,
李智勃
,
邓子波
,
徐孝光
2007, 35(6): 30-33.
摘要
(
4017
)
[PDF 399KB]
(
309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胜科1井是目前中国东部油区最深的一口重点科学探索井,钻井目的是进一步研究和评价东营凹陷孔2段烃源岩发育情况、盐下层构造含油气情况,并为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依据。该井完钻井深7026m,井底温度达235℃,钻井液密度1.75kg/L。针对该井四开井段井眼不规则、封固段长、存在多套压力层系、井底温度高、上下温差大和井下情况复杂等技术难点,采用了尾管悬挂及回接固井工艺,并研制开发了性能稳定的超高温水泥浆体系、抗高温尾管悬挂器及固井附件,确保了该井尾管固井及回接固井施工的顺利进行,固井质量优良。
井下循环温度及其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研究
易 灿
,
闫振来
,
郭 磊
2007, 35(6): 47-49.
摘要
(
2910
)
[PDF 396KB]
(
330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井下循环温度不但直接影响钻井液的流变性、密度及化学稳定性等,而且与井内压力平衡、循环压耗、套管和钻柱强度设计等有关,因此准确确定钻井作业时井内循环温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对钻井循环压耗、井控和安全快速钻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能量守恒原理,针对井筒内热量传递的特点,建立了钻井循环时井内温度的数学模型,并用有限体积法对该模型进行了求解,最后用实测的井筒温度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了验证。同时对影响井下循环温度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钻井液和地层的热物性参数以及钻井液入口温度、循环流量等因素对井内温度分布有较大影响,掌握这些参数值对准确预测井内温度分布至关重要。
空气钻井安全钻进特性分析
侯树刚
,
舒尚文
,
李铁成
,
胡群爱
2007, 35(6): 50-53.
摘要
(
3294
)
[PDF 503KB]
(
3172
)
施引文献
(
)
摘要:
空气钻井技术被钻井界认为是提高钻井速度、缩短钻井周期的一项实用性技术。与常规钻井液钻井技术相比,空气钻井在提高机械钻速、避免地层伤害、避免地层漏失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控制地层压力、地层流体流入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总结出了影响空气钻井安全钻进的“十大”因素,即井眼清洁、地层出水、井眼稳定、井下着火和爆炸、井斜控制、井控问题、气侵早期监测、钻具的腐蚀及冲蚀、钻具断裂和钻井液转换,并对上述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普光气田空气钻井实践证明了空气钻井技术的优势,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只有全面理解和掌握了空气钻井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和潜力,加快普光气田及周边区块的勘探开发步伐。
钻柱振动模态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李国庆
,
,
王洪军
,
刘修善
,
孙文才
2007, 35(6): 54-56.
摘要
(
2931
)
[PDF 455KB]
(
3323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根据振动理论和有限元方法,研究了钻柱振动的模态。考虑钻柱的纵向振动、横向振动及扭转振动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了钻柱振动分析的综合模型。结合实例研究了钻柱振动的固有频率及其振型,分析了跳钻和蹩钻情况下钻柱的共振频率及临界转速。该分析研究对探讨钻柱的动力学特性和现场钻具防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胜利油田两口超短半径侧钻水平井的设计与施工
倪益民
,
袁永嵩
,
赵金海
,
史洪军
2007, 35(6): 57-59.
摘要
(
3886
)
[PDF 289KB]
(
3266
)
施引文献
(
)
摘要:
阐述了超短半径侧钻水平井的钻井技术特点和钻井工艺流程,介绍了胜利油田完成的两口超短半径侧钻水平井——高12-39侧平1井和高17-16侧平1井的设计与施工情况。通过对钻井过程中泵压、张力变化及机械钻速的分析,指出了超短半径侧钻水平井钻井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塔深1井寒武系地层钻井技术
羽保林
,
赵炳锡
,
范忠平
,
陈玉辉
2007, 35(6): 60-62.
摘要
(
3768
)
[PDF 474KB]
(
3104
)
施引文献
(
)
摘要:
塔深1井是探索塔河油田深层寒武系—奥陶系地层的第一口重点探井。该井钻进寒武系地层时首先采用了随钻扩孔技术,由于钻具受力复杂,发生了掉钻头事故,回填侧钻后,井斜角增大至7.20°,在采用常规钻具组合纠斜无效的情况下,采用了井下动力钻具进行纠斜,井斜得到控制并钻至井深8408m。针对寒武系地层易发生坍塌、井温高的情况,选用抗高温聚磺钻井液体系,采用稠浆段塞携砂技术,解决了超深井段(大环空、钻井液密度低、高压耗、低返速)携砂困难的问题。详细介绍了塔深1井寒武系地层的钻进情况和所采用的工艺技术。
大庆庆深气田深井快速钻井技术
张书瑞
,
吕长文
,
刘 卜
2007, 35(6): 63-65.
摘要
(
3123
)
[PDF 299KB]
(
301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为加快庆深气田深层天然气勘探开发步伐,进行了钻头选型、复合钻进、井身质量控制、井下复杂情况预防和气体钻井等深井快速技术研究与现场试验,深井机械钻速提高了23.1%,钻井周期缩短了58d。详细介绍了庆深气田深井快速钻井技术和现场试验情况,并分析了试验效果,对庆深气田深井钻井提出了开展钻头选型试验、完善钻头序列,研制适应硬地层的牙轮钻头,研究营城组地层防塌技术和抗220℃高温水基钻井液体系及水泥浆体系的建议。
多因素耦合钻井液密度窗口随钻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王京印
,
程远方
,
赵益忠
,
沈海超
,
王瑞和
2007, 35(6): 66-68.
摘要
(
2778
)
[PDF 666KB]
(
2934
)
施引文献
(
)
摘要:
随钻监测钻井液密度窗口对钻井现场施工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测量岩屑的声波时差和渗透率及膜效率等参数,利用岩石的声学性质与力学参数的关系得到地层岩石的力学参数,结合地应力参数,得到井壁周围岩石的应力分布,计算出地层的坍塌压力和破裂压力。在建立流固化耦合作用下泥页岩井壁稳定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流固化耦合作用下泥页岩地层钻井液密度窗口随钻监测软件LSC-Mud weight monitor,并对涠洲油田涠二段泥页岩进行了钻井液密度窗口的监测,与未利用该软件前相比,钻井速度得到大幅提高。
长深5井抗高温钻井液技术
赵秀全
,
李伟平
,
王中义
2007, 35(6): 69-72.
摘要
(
3102
)
[PDF 395KB]
(
3160
)
施引文献
(
)
摘要:
长深5井所在松辽盆地的地温梯度较高,据已完钻的长深1井的地温梯度推算,长深5井完钻井底温度可能超过200℃,普通钻井液难以满足如此高温条件下的钻进及长时间空井的要求,因此该井需要采用抗高温钻井液。首先在室内评价了所选抗高温钻井液的性能,结果表明,该钻井液具有长时间抗温稳定性,悬浮岩屑、携带岩屑能力强,能抑制泥页岩水化膨胀,具有较强的封堵能力,滤失量低,对储层伤害小,能满足长深5井三开钻进的需要;接着进行了室内转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向井浆中逐步加入新配制抗高温钻井液转化成抗高温钻井液的方法可行。现场采用该方法将井浆转化成抗高温钻井液,通过采取维护措施顺利钻至完钻井深5321m,并且也顺利完成测井。抗高温钻井液在该井的成功应用,为松辽盆地深井钻井液的优选积累了经验。
DG抗高温隔离液在古深1井的应用
杨智光
,
曹建新
,
赵树国
,
赵永会
2007, 35(6): 73-75.
摘要
(
2983
)
[PDF 311KB]
(
3203
)
施引文献
(
)
摘要:
古深1井是大庆油田在古龙地区的一口风险探井,设计井深5500m,实际完钻井深为4739m。钻进过程中,多次出现塌、漏、卡等事故,造成井径不规则。为平衡压力,压稳地层,更好地隔离钻井液和水泥浆,提高顶替效率,设计采用DG抗高温隔离液。DG抗高温隔离液抗高温可达150℃,密度调节范围宽,抗高温悬浮稳定性好,失水量少,与水泥浆和钻井液相容性好。古深1井采用双级注水泥工艺,固井施工过程十分顺利,隔离液密度均匀,泵送容易,无发泡现象。从声幅测井情况来看,水泥面上部与隔离液交界处界面清楚,水泥环胶结良好,水泥返高达到了设计要求,混浆过渡段短,固井质量合格。
潜油双螺杆泵泄漏模型的理论研究
屈文涛
,
胥掌世
,
张 弘
,
徐 磊
,
徐建宁
2007, 35(6): 76-78.
摘要
(
2900
)
[PDF 373KB]
(
334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潜油双螺杆泵是一种新兴的高效人工举升工具,但国内外对其的研究起步较晚,至今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利用平行平板间隙的平行流动与剪切流动理论,将螺杆沿周向展开,并考虑螺旋角的影响,推导出了圆周间隙的间隙流模型与功耗模型;同时,采用曲面—曲面间隙模型分析径向间隙,获得了径向间隙的间隙流模型与功耗模型;另外,利用平行平板间隙理论,将齿侧间隙流动解析为变截面间隙流动,建立了齿侧间隙的间隙流模型与功耗模型。为技术人员开发潜油双螺杆泵系统、进行间隙的优化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
系列新型双级注水泥器的设计与应用
秦金立
,
赵 斌
,
阮臣良
2007, 35(6): 79-81.
摘要
(
3086
)
[PDF 317KB]
(
3222
)
施引文献
(
)
摘要:
针对常规双级注水泥器现场应用时可能会出现打开困难、关闭不严或关闭困难、钻除附件后密封失效等问题,开发了系列新型双级注水泥器。该注水泥器采用内关闭式结构,减少了运动部件,打开和关闭均由相同材质的零件相对运动实现,从而避免了因温度、压力等因素造成的配合间隙变小而不能正常打开/关闭的问题;在关闭套和本体间设置了防转机构,以便在附件钻除过程中,有效防止关闭套与钻头一起转动而引起的密封失效。介绍了系列新型双级注水泥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地面试验和现场应用证明,系列新型双级注水泥器达到了设计要求,解决了常规双级注水泥器现场应用时常出现的一些问题。
遥控变径稳定器在胜利油田钻井中的应用
巩同标
2007, 35(6): 82-84.
摘要
(
2975
)
[PDF 360KB]
(
2870
)
施引文献
(
)
摘要:
详细介绍了遥控变径稳定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和主要技术参数,以辛100-斜49井和梁20-29井为例介绍了遥控变径稳定器在胜利油田钻井中的应用情况。现场应用表明,遥控变径稳定器实现了井下稳定器外径的遥控可调,从而不需起下钻就可调整钻具组合,能满足不同钻井作业的需要,大大减少钻井作业辅助时间,提高钻井效率,降低钻井成本,并且遥控变径稳定器变径自如可靠,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同时还解决了由于使用常规稳定器造成的卡钻、起下钻中遇阻卡和“拔活塞”的问题。
纳米堵剂在油田超深疑难井封堵上的应用研究
陈 渊
,
陈 旭
2007, 35(6): 85-88.
摘要
(
2954
)
[PDF 408KB]
(
309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封堵技术是油田“控水稳油”的主导技术之一,在油田开发中应用普遍。然而,近年国内新投入开发的油田中有相当数量的埋藏深、高温、高压、高矿化度、低渗透难开发的油藏,常规封堵剂适应性和安全性差,无法满足现场需求。因此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纳米堵剂,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室内评价。室内评价结果表明,纳米堵剂浆体流变性和注入性能好,初凝时间可调,具有强度高、封堵率高、溶解率高、析水量少且体积不收缩、耐地下高温等特性。现场应用也表明,与油田常用高强度堵剂相比,具有耐高温、高压、高矿化度,强度高和易溶解的优势,且施工安全简便,措施成功率高,是解决超深疑难井堵水的一种新型封堵剂。
低渗透气田砂岩储层应力敏感试井模型研究
田 冷
,
,
何顺利
,
李秀生
2007, 35(6): 89-92.
摘要
(
2992
)
[PDF 602KB]
(
3148
)
施引文献
(
)
摘要:
长庆苏里格气田具有低渗、低产及应力敏感等特点,应用不考虑应力敏感渗流模型分析不稳定压力动态会产生很大偏差。为了分析应力敏感性对井底压力不稳态特征的影响,应用渗透率模量的概念,建立了存在应力敏感的气藏不稳定试井模型,该模型具有很强的非线性,通过线性化变换对该非线性方程组进行了求解。分析结果表明:开始时,拟压力及其导数特征为一直线,随着无因次渗透率模量的增加,拟压力及其导数曲线往上翘,无因次渗透率模量越大,上翘越明显,而且上翘特征是有效储层不连续的反映,也可能是气井应力敏感的反映。所建立的不稳定渗流试井模型可以应用于低渗透应力敏感气藏试井资料分析中,这对我国低渗透砂岩应力敏感气藏不稳定试井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板桥油田压井作业后储层潜在伤害机理研究
吴晓东
,
王丽丽
,
吕彦平
,
2007, 35(6): 93-95.
摘要
(
2950
)
[PDF 379KB]
(
3347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板桥油田在实施压井作业转抽后,由于储层在压井作业过程中受到伤害,一些油井产能下降甚至完全丧失。为给板桥油田在压井作业过程中实施油层保护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在分析储层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室内模拟分析试验手段,结合油田开发生产现状,进行了储层敏感性评价试验,分析得到了板南断块压井液滤液对地层的潜在伤害机理:地层静压较低,水基压井液在较大压差的作用下侵入地层,对储层造成强水敏、强盐敏、速敏等敏感性伤害,致使地层渗透率降低,加剧了水锁伤害。
智能井优化控制模型在油田开发生产中的应用
安永生
,
吴晓东
,
孔 鹏
,
韩国庆
2007, 35(6): 96-98.
摘要
(
3244
)
[PDF 478KB]
(
322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智能井技术作为一项新型的完井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在介绍智能井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从国内外研究智能井优化技术、应用方法等方面综述了智能井优化控制理论的进展,介绍了智能井优化控制理论在多层油藏、微裂缝油藏、高渗透非均质油藏和河流相油藏中的应用方法,列举了智能井在油田成功应用的实例,指出了不同优化方法的简化条件和适用范围,并提出了智能井优化控制技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水平井旁通分流砾石充填工具的研制
李怀文
,
邹志新
,
赵 亮
,
马德申
,
王艳山
2007, 35(6): 99-100.
摘要
(
3028
)
[PDF 376KB]
(
319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目前,国内用于油气井防砂的砾石充填技术,对于井斜角小于45°的定向井已经相当成熟,效果很好,但是当井斜角大于45°时,砾石充填效果会急剧下降。为此,研制出了水平井旁通分流砾石充填防砂工具。介绍了该工具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单元件之间的对接试验和分流管充填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单元件互换对接性能良好,接头密封、自锁性能良好;采用该工具进行砾石充填能使水平井段完全充满砾石。
哈萨克斯坦盐上浅层稠油水淹成因及识别方法
刘福利
,
郑浚茂
,
吴向红
,
杜政学
2007, 35(6): 101-104.
摘要
(
3189
)
[PDF 686KB]
(
3222
)
施引文献
(
)
摘要:
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地区的盐上油田油层埋藏浅、油质稠,开发中后期新井油层普遍水淹,水淹后测井曲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地层的韵律组合有关。为了准确识别水淹层,对该区水淹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试验和对生产实际数据的分析研究认为该区水淹成因是边水水淹。由于油层浅,初始压力低,自然能量开采后压力降低严重,储层物性变差。为了补充亏空的压力,边水逐渐推进,部分原始束缚水变为可动水。在钻井过程中淡水钻井液对油层是低阻侵入,感应电导率出现负幅度差;对于水淹层是高阻侵入,感应电导率出现正幅度差,依据阵列感应测井不同探测深度的特性可以较好地反映储层的侵入状况,从而定性识别油层是否水淹,解释过程中建立了定量判别水淹级别图版。
低渗透压敏油藏油井流入动态方程及其应用
文 华
,
刘义坤
,
孙 娜
,
卢继源
2007, 35(6): 105-108.
摘要
(
3009
)
[PDF 439KB]
(
3263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注水开发的低渗透油藏存在启动压力和压力敏感性,使开发难度加大。当流压低于饱和压力以后,流入动态指示曲线凹向压力轴,会出现一个产量最大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平面径向拟稳态渗流规律出发,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压力敏感效应对油藏渗流的影响,与油相和液相相对流动能力方程相结合,建立了具有最大产量点的低渗透压力敏感油藏直井流入动态方程,据此可对油藏产能进行评价预测,确定出油井最低允许流动压力和油井的合理工作制度。在龙南、新站油田的应用表明,预测值与实测值比较吻合,满足矿场工程精度要求,说明所建立的流入动态方程能有效评价预测油井产能和确定油井允许的最小流压界限,为充分发挥油井生产能力、合理高效开发低渗透压力敏感油藏提供了理论依据。
胜利油田水平井钻遇“流沙层”不增斜的预防及处理
王丹辉
,
莫跃龙
,
于 东
2007, 35(6): 109-111.
摘要
(
3044
)
[PDF 320KB]
(
3207
)
施引文献
(
)
摘要:
胜利油田一些区块在水平井钻井过程中经常遇到在增斜段或水平段不增斜的砂岩,即“流沙层”。由于不增斜,严重影响了井眼轨迹控制和中靶以及水平井的开发效果。从地层特性和造斜工具的选择上分析了胜利油田水平井钻遇“流沙层”不增斜的原因:砂层埋深浅且疏松;钻速过快;井眼尺寸大;造斜工具选择不当。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在设计和选择工具时的预防措施和施工时提高造斜率的主要技术措施,以2口井为例说明了如何预防和处理钻遇“流沙层”不增斜的问题及采取措施取得的效果,最后指出措施虽然效果明显,但是增加了起下钻的次数,延长了钻井周期,建议开发可以在井下操控的专用动力钻具,以提高“流沙层”的造斜率。
无线随钻测量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马 哲
,
杨锦舟
,
赵金海
2007, 35(6): 112-114.
摘要
(
17521
)
[PDF 526KB]
(
3390
)
施引文献
(
)
摘要:
目前,无线随钻测量技术是石油工程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详细介绍了无线随钻测量仪器的传输方式、国内外无线随钻测量技术的主要进展和应用现状,指出了国内外无线随钻测量仪器的优缺点和应用范围,分析了无线随钻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我国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的无线随钻测量技术的基础上,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随钻测量仪器,以加快我国无线随钻测量技术的发展,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作者登录
专家登录
编辑登录
期刊动态
更多+
《石油钻探技术》启动“关注公众号、免费获期刊”活动
《石油钻探技术》影响因子创新高
《石油钻探技术》2010-2019年优秀论文 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石油钻探技术》第一届青年编委选聘结果
《石油钻探技术》微信公众号(订阅号)正式开通
关于开通万方论文重合率自查的通知
《石油钻探技术》青年编委招募活动正式启动
关于举办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勘探开发技术创新与发展研讨会的通知
作者园地
更多+
关于规范稿件编排格式的声明
本刊稿件处理流程及对应状态说明
中文、英文摘要的写作要求
论文英文摘要的书写规范化
下载中心
更多+
欢迎订阅2023年《石油钻探技术》
《石油钻探技术》青年编委申请表
《石油钻探技术》期刊在线投稿指南
《石油钻探技术》读者意见调查
《石油钻探技术》论文模板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石油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
更多+
中国石化
中国石油
中国海油
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石油钻采工艺》期刊社
《钻井液与完井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断块油气田》
《石油实验地质》
《石油物探》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海洋石油》
《石油地质与工程》
《中国海上油气》
邮件订阅
RSS
x
关闭
永久关闭
《石油钻探技术》启动“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期刊”活动
×
Close
导出文件
文件类别
RIS(可直接使用Endnote编辑器进行编辑)
Bib(可直接使用Latex编辑器进行编辑)
Txt
引用内容
引文——仅导出文章的Citation信息
引文和摘要——导出文章的Citation信息和文章摘要信息
×
Close
引用参考文献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