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在线
优先发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浏览排行
编委会
第九届编委
主编、副主编
青年编委
出版伦理声明
新媒体动态
订阅号
服务号
视频号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论文查重
联系我们
English
所有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Doi
栏目
作者地址
基金
中图分类号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在线
优先发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浏览排行
编委会
第九届编委
主编、副主编
青年编委
出版伦理声明
新媒体动态
订阅号
服务号
视频号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论文查重
联系我们
English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4年 第42卷 第1期
上一期
|
下一期
目录
封面
选择全部
显示方式:
页岩气开发的地质与工程一体化技术
曾义金
2014, 42(1): 1-6.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4.01.001
摘要
(
4995
)
[PDF 1065KB]
(
4545
)
施引文献
(
)
摘要:
页岩气储层非均质性强,实现工程技术与储层条件的最佳匹配,是实现页岩气经济有效开发的关键。分析了我国页岩气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页岩气储层特征分析方法及关键技术,从地质与工程一体化的角度,系统论述了针对于页岩气储层特征的工程技术思路和方法,建立了页岩气地质与工程一体化的技术体系。
现行钻井井控标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修订建议
张桂林
,
陈志宁
2014, 42(1): 7-13.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4.01.002
摘要
(
3462
)
[PDF 1748KB]
(
3838
)
施引文献
(
)
摘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钻井井控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其在钻井作业中的指导作用,对现行8项有关钻井井控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其特点;立足于当前钻井井控技术现状,按照钻井作业对井控技术与装置的需求,充分考虑井控装置的功能、井控装置最低配备要求并基于保证必要安全备用余量的思路,指出当前6项有效标准中存在防喷器组合形式、井控管汇流程、关井程序不合理等17项主要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修订建议)并进行了解释。研究与解决方案都基于油田钻井井控实际,可为下一步完善与修订相关井控标准提供依据。
碳酸盐岩地层异常压力随钻监测关键问题探讨——以川东北飞仙关组和长兴组地层为例
王志战
,
秦黎明
,
李启波
,
陆黄生
2014, 42(1): 14-19.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4.01.003
摘要
(
4041
)
[PDF 1471KB]
(
3945
)
施引文献
(
)
摘要:
在碳酸盐岩地层应用欠压实原理,会使异常压力随钻监测成为威胁钻井安全的一道难题。为了解决该类地层异常高压随钻监测理论、异常高压识别、监测模型选择等关键问题,以川东北飞仙关组和长兴组地层实测压力的纵深分布特征为基础,通过与东营凹陷碎屑岩地层压力分布特征对比,指出基于上覆压力梯度的地层压力随钻监测方法并不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层。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从岩石成分及应力敏感性角度,解释了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和构造挤压是造成高压地层与常压地层识别标志差异的主要原因。孔隙型碳酸盐岩地层和裂缝性碳酸盐岩地层的压力演化历程不同,其监测模型也不同,为此对压力监测模型中的孔隙与裂缝识别、气层和水层识别给出了具体的区分方法。上述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提高对碳酸盐岩地层异常压力的认识与预测监测水平。
“井工厂”技术在我国非常规油气开发中的应用
张金成
,
孙连忠
,
王甲昌
,
臧艳彬
2014, 42(1): 20-25.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4.01.004
摘要
(
5182
)
[PDF 1211KB]
(
406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井工厂”技术能大幅度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工程成本,在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等低渗透、低品位的非常规油气开发中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因此该技术在北美地区进行了大规模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了使该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我国非常规油气开发中,在详细阐述“井工厂”技术的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外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梳理了国内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对该技术的探索应用情况,并分析指出,国内配套的装备仪器还不能完全适应“井工厂”作业的需求,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流水线式施工,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井工厂”作业模式。因此,建议树立“全过程低成本”的基本理念,总结我国致密气藏开发的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集成和发展相配套的工程技术,设立“井工厂”技术项目部,规范管理,以形成真正符合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类型和开发规律的“井工厂”技术。
圆弧型井眼轨道设计问题的拟解析解理论
鲁港
2014, 42(1): 26-32.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4.01.005
摘要
(
3203
)
[PDF 1427KB]
(
367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为了快速、可靠地求解井眼轨道设计问题所形成的多元非线性方程组,基于数学机械化理论的思想和技术,经过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求出了该方程组的拟解析解,创建了拟解析解的完整理论体系。理论证明,从井眼轨道设计方程组出发可以推导出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特征多项式,而该方程组的所有未知数可以由该特征多项式的全部实数根和一组解析计算公式依序逐个计算出来。理论分析和实际计算表明,利用拟解析解方法可以快速判断该方程组是否有解,在有唯一解和多个解的情况下,能够快速、准确地计算出该唯一解或全部解。拟解析解方法克服了初值依赖性、收敛性、不能求多个解等数值迭代类算法的固有缺陷,它的计算精度只与特征多项式求实数根算法有关,是一种相对精确的算法。研究结果表明,拟解析解方法是求解井眼轨道设计方程组的快速、可靠、精确的先进计算技术,不仅是算法研究上的理论创新,而且在钻井软件开发上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渗透性砂岩地层漏失压力预测模型
邹德永
,
赵建
,
郭玉龙
,
方满宗
,
管申
2014, 42(1): 33-36.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4.01.006
摘要
(
3221
)
[PDF 1264KB]
(
3875
)
施引文献
(
)
摘要:
为了预测渗透性砂岩地层的漏失压力,提高钻井的安全性。根据塑性流体的本构方程和毛细管渗流理论,分析了钻井液(宾汉流体)在井壁泥饼带、地层侵入带和原地层孔隙中的流动特性,分别建立了井壁有无泥饼2种情况下的渗漏压力计算模型。利用建立的数学模型,对崖城13-1-A15井压力衰竭储层段的漏失压力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井壁上未形成泥饼时,漏失压力当量密度为0.613 kg/L;井壁上形成厚度1 mm、渗透率小于4×10-5 D的泥饼时,漏失压力当量密度可提高到1.21 kg/L以上。崖城13-1-A15井钻井施工中,采用密度1.10 kg/L的抗高温Versaclean油基钻井液,没有发生井漏。建立的渗透性砂岩地层漏失压力预测模型,可为渗透性砂岩地层安全钻井提供参考。
固井第一界面微环隙对声波传播规律的影响
步玉环
,
沈兆超
,
王银东
,
万春浩
,
毛广良
2014, 42(1): 37-40.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4.01.007
摘要
(
3446
)
[PDF 1208KB]
(
3874
)
施引文献
(
)
摘要:
为消除微环隙对固井质量评价的影响,研究微环隙对声波传播的影响规律是非常必要的。针对微环隙对声波传播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实验室试验和理论计算。试验采用简化的平板模型,用中间挖空填水的超薄塑料薄膜来模拟充水微环隙。根据试验模型的特点,由声波在多层介质平面层的透射理论得到微环隙影响声波传播的理论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声波首波幅度随微环隙尺寸的增大而减小,当微环隙尺寸增大至0.1 mm时声波透射幅度减小70%左右,这会造成测井时接收到的反射波声幅的增大,可能将固井质量合格的井解释为不合格。理论计算印证了试验结果,同时也说明声波传播对充气微环隙的敏感程度高于充水微环隙。研究得出,微环隙对声波传播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在声波测井中其影响规律可以应用于对固井质量的评价中。
南海深水表层导管水下打桩安装技术适应性分析
刘正礼
,
叶吉华
,
田瑞瑞
,
严德
2014, 42(1): 41-45.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4.01.008
摘要
(
3337
)
[PDF 1258KB]
(
3908
)
施引文献
(
)
摘要:
为了提高深水钻井表层导管施工的安全性和时效性,针对深水浅层钻井难题,基于锤击沉桩原理,通过理论分析和工艺研究,对深水钻井表层导管水下打桩安装技术进行了分析。深水钻井表层导管水下打桩安装技术采用水下液压打桩锤系统将表层导管锤入地层,可在工作船上实施作业,不占用钻机时间。针对我国南海深水浅层地质特点和油气开发需求,对该技术在南海深水钻井表层导管施工作业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目前采用的表层导管钻孔/固井和喷射法安装技术相比,水下打桩技术可分别节省65%和43%的作业时间、79%和46%的作业费用。表层导管水下打桩安装技术可有效提高深水浅层钻井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对我国南海深水钻井表层导管施工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套管外回接工艺在半潜式平台水平井中的应用
顾纯巍
,
罗鸣
,
徐一龙
,
吴江
2014, 42(1): 46-49.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4.01.009
摘要
(
3270
)
[PDF 1129KB]
(
3653
)
施引文献
(
)
摘要:
南海西部海域某井在采用半潜式钻井平台进行钻井作业时,φ244.4 mm套管下至井深2 546.00 m时遇阻,距离设计井深还有35.00 m。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处理后未能成功解卡,选择切割φ244.5 mm套管,使用套管外回接技术回接套管并实现套管挂坐挂及密封。在泥线以下40~60 m位置(单根套管中间位置)切割回收套管及套管挂;下入套管壁内外修整铣鞋磨铣修整套管割口0.2~0.5 m;下入套管外回接补贴工具,使原套管进入外回接补贴工具并进入延伸筒,直至套管挂坐挂到位,使套管外回接补贴工具与原套管连为一体;加压对套管外回接补贴工具密封进行测试;该井在井深203.02 m处成功切割回收了9根φ244.5 mm套管及套管挂,对套管割口磨铣0.24 m后,套管外回接补贴工具下至井深205.40 m进行回接,试压20.69 MPa合格,实现套管对接及密封。现场应用表明,套管外回接工艺不缩小现有管串内径,保障套管通径,密封寿命满足油田开发要求,能够解决半潜式平台套管未下到位的问题。
钻井液用沥青质稠油硬化剂的研究与应用
金军斌
,
杨顺辉
,
张洪宝
,
任立伟
,
宋兆辉
2014, 42(1): 50-54.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4.01.010
摘要
(
3104
)
[PDF 1148KB]
(
385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为了解决沥青质稠油对钻井液的污染问题,从沥青氧化硬化化学反应理论出发,对13种沥青处理剂进行了沥青质稠油硬化试验,优选出硬化剂 LYJ-5;并在钻井液中进行了硬化试验,对硬化剂与稠油反应时产生的温度、压力进行了室内试验评估;然后,对沥青质稠油硬化剂进行了现场试验验证。室内试验表明,LYJ-5 可以使沥青质稠油的软化点由52 ℃提高至127 ℃;在有、无钻井液存在2种情况下,LYJ-5 可以将稠油沥青的软化点提高52 ℃和75 ℃。在F17井的现场试验表明,应用 LYJ-5之后每小时钻井液污染量降低至应用前的19.15%,部分沥青出现硬化聚集现象,使后续的测井和下套管施工更加顺利。综合研究表明,LYJ-5 可以大幅度提高沥青质稠油的软化点,显著降低沥青质稠油对钻井液的污染,因而可对沥青层钻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聚铝胺盐防塌钻井液研究与应用
马超
,
赵林
,
宋元森
2014, 42(1): 55-60.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4.01.011
摘要
(
3459
)
[PDF 1339KB]
(
3835
)
施引文献
(
)
摘要:
为解决吉林油田伊通、大安等区块软泥岩和硬脆性泥岩地层坍塌的问题,从聚胺盐与聚铝盐的抑制防塌机理出发,将两者复配,以发挥两者的协同效应提高钻井液的抑制防塌性能,结合吉林油田软泥岩和硬脆性泥岩地层钻井工程实际情况,通过试验优选其他添加剂及加量,优选出了具有强抑制性的聚铝胺盐防塌钻井液配方,其配方为2.0%钠基膨润土+2.0%封堵剂聚铝盐 PAC-1+3.0%抑制剂聚胺盐HPA+1.0%降滤失剂 SMP-1+1.5%降滤失剂 APC-026+2.0%抑制剂磺化沥青+pH值调节剂NaOH。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强水敏泥岩在聚铝胺盐防塌钻井液中的一次回收率为75%、膨胀率为17.4%;聚铝胺盐防塌钻井液能抗15%NaCl和1%CaCl2污染,耐150 ℃高温。14口井的现场应用表明:聚铝胺盐防塌钻井液的抑制性和封堵能力强,能有效防止泥岩坍塌,解决了吉林油田伊通、大安等区块泥岩地层钻井过程中因井壁坍塌和缩径造成的掉块、起下钻遇阻等问题。
南堡1-3人工岛大斜度定向井钻井技术
李云峰
,
胡中志
,
徐吉
,
祝志敏
,
王攀
2014, 42(1): 61-65.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4.01.012
摘要
(
3288
)
[PDF 1338KB]
(
3876
)
施引文献
(
)
摘要:
为了提高南堡 1-3 人工岛的整体开发进程,进行了大斜度定向井钻井技术研究。根据井位的分布特点及剖面的防碰设计要求,进行了密集丛式井井眼轨道整体设计;针对该区块储层具有强水敏、强盐敏及玄武岩地层易塌易漏的特点,结合成膜封堵理论,优选出具有强抑制性和强封堵性的KCl成膜封堵低侵入钻井液;通过分析已完钻井玄武岩地层厚度,优选高效PDC钻头与螺杆钻具配合进行复合钻进。现场应用表明,大斜度定向井钻井技术合理规避了南堡 1-3 人工岛井眼碰撞的风险,有效控制了缩径、阻卡等复杂情况,已完钻井中平均井径扩大率不小于8%,且均一次性投产。大斜度定向井钻井技术为南堡 1-3 人工岛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工程技术保障。
基于机械比能理论的复合钻井参数优选方法
崔猛
,
李佳军
,
纪国栋
,
陈永恒
2014, 42(1): 66-70.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4.01.013
摘要
(
3093
)
[PDF 1733KB]
(
385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深部地层钻井速度,利用机械比能理论对复合钻井参数进行优化。从岩石力学和能量守恒角度出发,分析了基于机械比能理论的钻井优化机理,得出了钻进参数与机械钻速之间的相互关系。在Teale机械比能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钻头滑动摩擦系数和钻头破岩效率系数,将扭矩表示为钻压的函数,解决了常规钻井中扭矩难以直接测量的问题,建立了基于比能理论的复合钻井参数优化模型,并开发了钻井优化系统。该系统在实钻过程中可以进行钻井参数的动态监测,实时反馈钻井参数优劣,提示井下复杂情况。现场试验应用后,优化井段平均机械钻速提高20%~30%,钻头使用寿命延长。研究结果表明,机械比能理论能够用于钻进参数优化,达到深层提速和降低钻井成本的目的。
液压扶正器在胜利油田非常规油井固井中的应用
马明新
,
杨海波
,
徐鑫
2014, 42(1): 71-74.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4.01.014
摘要
(
3838
)
[PDF 1355KB]
(
3893
)
施引文献
(
)
摘要:
为提高胜利油田非常规油气区块水平井水平段的固井质量和压裂效果,针对该类水平井水平段应用常规刚性扶正器时套管下入困难、居中差等问题,研制开发了内置滑套式、易下入、能撑开防止退、扶正力强且满足非常规油气区块高压压裂的φ139.7 mm液压扶正器。采用双级球座+液压扶正器套管组合、投球胀封的方式,同时对液压扶正器管串的下入摩阻、固井质量进行了分析。该液压扶正器在胜利油田非常规油气区块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带液压扶正器完井管串的下入摩阻小于带刚性扶正器完井管串的下入摩阻,提高了水平段的固井质量,可为非常规油气井固井提供技术支持。
JY1HF页岩气水平井大型分段压裂技术
周德华
,
焦方正
,
贾长贵
,
蒋廷学
,
李真祥
2014, 42(1): 75-80.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4.01.015
摘要
(
6585
)
[PDF 1149KB]
(
4220
)
施引文献
(
)
摘要:
JY1HF井是涪陵地区第一口海相页岩气水平井,为了获得商业性页岩气产量,对JY1HF水平井进行了分段压裂设计和工艺优化。在借鉴北美海相页岩气压裂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该井岩心资料、测井、岩石力学等数据,对龙马溪组页岩储层进行了压前评价。采用岩石力学试验、X衍射试验、诱导应力场计算和体积压裂动态模拟等方法,开展了压裂段数、压裂液、支撑剂、射孔方案和压裂工艺优化等综合研究,提出采用组合加砂、混合压裂工艺,泵送易钻桥塞射孔联作工艺进行大型水力压裂改造的方案。JY1HF井共压裂15段,累计注入液量19 972.3 m3,支撑剂968.82 m3,放喷测试获得无阻流量16.7×104 m3/d的高产页岩气流。结果表明,龙马溪组海相页岩采用水平井大型分段压裂技术,可获得较大的有效改造体积。JY1HF井的成功压裂为中国海相页岩气压裂改造积累了经验。
带封隔器的油套合压管柱油管临界排量计算
艾池
,
于法浩
,
冯福平
,
赵恩远
,
刘玉喜
2014, 42(1): 81-85.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4.01.016
摘要
(
3291
)
[PDF 1440KB]
(
390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为防止油套合压过程中封隔器因承受较大活塞力而发生移位,开展了保证封隔器不发生移位的油管临界排量计算研究。通过管柱受力分析,建立了压裂管柱轴向力计算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了封隔器胶筒的锚定力。根据压裂管柱所受轴向力与锚定力的关系建立了保证封隔器不发生移位的油管临界注入排量计算模型。通过计算得出:当地层破裂压力梯度为2.1 MPa/100m时,井深2 000.00 m处φ60.3,φ73.0及φ88.9 mm油管的临界排量分别为0.965,0.810和0.470 m3/min;而在井深3 000.00 m处,3种尺寸油管的临界排量分别为1.120,0.985和0.680 m3/min;临界排量随井深增加而增大,随油管尺寸增大而减小;在选取的地层破裂压力梯度范围内,地层破裂压力梯度为1.8 MPa/100m时,φ88.9 mm油管的临界排量最小,为0.46 m3/min。研究结果表明,油管排量大于临界排量可有效防止封隔器发生移位,有助于确保油套合压过程中压裂层位和压裂深度的准确性。
水平井缝网压裂裂缝间距的优化
邵尚奇
,
田守嶒
,
李根生
,
贺振国
2014, 42(1): 86-90.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4.01.017
摘要
(
3391
)
[PDF 1332KB]
(
392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为了让致密油气藏分段压裂时形成的水力裂缝和天然裂缝相沟通,形成复杂缝网,提高水力压裂增产效果,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水平井缝网压裂的缝间距优化问题。建立了均质、各向同性储层内二维水力裂缝的诱导应力差模型;根据裂缝转向机理,推导出了缝间最大诱导应力公式,确定了最优间距。结合现场数据,计算了泊松比为0.2~0.5、缝间距为40~90 m时的缝间诱导应力。计算结果表明:地层的泊松比越小,裂缝的诱导应力差越大,诱导应力的传播距离越远;随着与裂缝距离的增加,诱导应力差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2条裂缝之间的距离为最优间距时,缝间的诱导应力差最大。研究表明,优化裂缝之间的缝间距,可以使裂缝之间的诱导应力差达到最大值,形成复杂的裂缝网格,提高油气与井筒之间的连通性。研究结果为低渗透油气藏缝网压裂时的裂缝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低产液量水平井找堵水管柱的设计与应用
慕立俊
,
朱洪征
,
吕亿明
,
王百
,
李大建
,
牛彩云
2014, 42(1): 91-94.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4.01.018
摘要
(
3394
)
[PDF 1245KB]
(
379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针对长庆油田致密油藏低产液量水平井利用现有测试方法无法准确找到出水层的情况,设计了适用于不同地层压力的低产液量水平井找水测试管柱,同时针对不同出水位置设计了桥塞卡堵水管柱和封隔器卡堵水管柱。低产液量水平井找水测试管柱在长庆油田应用21井次,找水有效率96.7%;两种卡堵水管柱堵水在长庆油田应用22井次,堵水成功率达到81.8%。这表明,利用所设计的低产液量水平井找水测试管柱,能准确找出低产液量水平井的出水层段,所设计的卡堵水管柱能对不同位置的出水层段进行机械封堵。
海上稠油两种热采方式开发效果评价
梁丹
,
冯国智
,
曾祥林
,
房茂军
,
何春百
2014, 42(1): 95-99.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4.01.019
摘要
(
3377
)
[PDF 1384KB]
(
3802
)
施引文献
(
)
摘要:
为了给海上稠油油田选择热采技术提供依据,对多元热流体吞吐和蒸汽吞吐2种热采方式的开发效果进行了评价。根据实际地质油藏参数建立了热采单井地质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设置了注入热焓相同和注入量相同2种方案,并结合现场先导试验对比分析了多元热流体吞吐和蒸汽吞吐的开发特征和效果。通过数值模拟得出:在注入热焓相同(4.3×1013 J)的条件下,多元热流体吞吐和蒸汽吞吐的采收率分别为18.3%和12.4%;在注入量相同(227 m3/d)的条件下,多元热流体吞吐和蒸汽吞吐的采收率分别为17.5%和13.3%,多元热流体吞吐的采收率是蒸汽吞吐的1.3~1.5倍。在现场先导试验中,多元热流体井的产能是蒸汽吞吐井的1.5倍。研究结果表明,多元热流体吞吐比蒸汽吞吐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大,更适于开发海上稠油油田。
高凝油油藏冷伤害特征数值模拟
聂向荣
,
杨胜来
2014, 42(1): 100-104.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4.01.020
摘要
(
3138
)
[PDF 1496KB]
(
3825
)
施引文献
(
)
摘要:
针对目前对高凝油油藏注水开发的冷伤害还认识不清的现状,建立了高凝油油藏孔隙中各相组成的物理模型,引入了高凝油析蜡控制方程,结合油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和油藏温度场数学模型,构成了描述高凝油油藏注冷水开发过程中的多场耦合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结果表明,注水30 h,距离注水井50 m油层内各处的注水后渗透率和原始渗透率的比值都接近0.85;从开始注水到注水30 h,注水井井壁处的注水后渗透率和原始渗透率的比值都恒为0.87;注水5 h到注水30 h,冷伤害范围从距注水井15 m延伸至距注水井93 m。高凝油油藏冷伤害特征的数值模拟结果,可为高凝油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岩石性能试验的冲旋钻井钻齿破岩仿真
张晓东
,
张毅
,
苟如意
,
何石
,
王海娟
2014, 42(1): 105-110.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4.01.021
摘要
(
3274
)
[PDF 1598KB]
(
3846
)
施引文献
(
)
摘要:
利用空气冲旋钻井技术进行钻进时,易出现钻齿脱落、折断以及磨损严重等失效问题。针对该问题,应用岩石力学试验机和SHPB试验装置,开展了花岗岩动态劈裂拉伸、单轴压缩和围压下的压缩性试验,为数值模拟提供了必要的岩石材料模型参数。数值模拟选用H-J-C动态本构模型,结合试验结果确定了材料模型参数,选择花岗岩的拉应变作为失效准则。在此基础上,对钻齿的齿形参数和破岩的钻齿侵入深度、破碎体积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相同工况下锥形中心齿的破岩效率最高,边齿角度取30°可显著提高岩石的破碎体积。在此基础上,对齿面布齿进行选配研究,发现“中心球形齿+周围锥形齿”的破岩效率最高,“中心球形齿+周围球形齿”组合的破岩效率最低。
水力振荡器的研制与现场试验
李博
2014, 42(1): 111-113.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4.01.022
摘要
(
4150
)
[PDF 1085KB]
(
4125
)
施引文献
(
)
摘要:
为了解决水平井钻进过程中摩阻大、托压的问题,提高水平井钻井效率,研制了水力振荡器。依据机械振动理论,井下钻具在一定频率轴向振动时,可以将钻具与井壁之间的静摩擦转变为动摩擦,且动摩擦力小于静摩擦力;水力振荡器是以钻井液作为动力源,驱动振荡器轴向运动带动井下钻柱沿轴向振动。在卫 186-平142 井进行了水力振荡器现场试验,进尺501.00 m,累计工作时间96 h,托压减小20~40 kN,滑动钻进36.77 m,机械钻速提高54.9%,复合钻进464.23 m,机械钻速提高23%。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水力振荡器钻进时能够降低水平井摩阻,减小托压,提高机械钻速。
火烧山北部石炭系推覆体气体钻井技术
石建刚
,
杨虎
,
周鹏高
,
文乾彬
2014, 42(1): 114-118.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4.01.023
摘要
(
3032
)
[PDF 1476KB]
(
3714
)
施引文献
(
)
摘要:
火烧山北部(简称火北)石炭系推覆体厚度超过1 000 m,机械钻速低,为了提高钻速,在火北021井和火北022井进行了气体钻井技术试验。为了确保气体钻井的顺利实施,利用邻井钻井/测井资料建立了地层三压力剖面,根据地层三压力剖面进行了井眼稳定性评价,通过优选井身结构封隔不稳定地层,利用环空钻屑传输比计算最佳注气量。试验结果表明,火北地区石炭系推覆体适用于气体钻井技术,气体钻井的平均机械钻速达到5.37 m/h,较邻井同井段常规钻井提高4倍左右,钻井周期大幅缩短。这表明,火北地区应用气体钻井技术可以提高钻速,能为加快该地区致密油的勘探进程提供技术保障,同时也为准噶尔盆地火山岩地层钻井提速积累了宝贵经验。
作者登录
专家登录
编辑登录
期刊动态
更多+
《石油钻探技术》启动“关注公众号、免费获期刊”活动
《石油钻探技术》影响因子创新高
《石油钻探技术》2010-2019年优秀论文 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石油钻探技术》第一届青年编委选聘结果
《石油钻探技术》微信公众号(订阅号)正式开通
关于开通万方论文重合率自查的通知
《石油钻探技术》青年编委招募活动正式启动
关于举办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勘探开发技术创新与发展研讨会的通知
作者园地
更多+
关于规范稿件编排格式的声明
本刊稿件处理流程及对应状态说明
中文、英文摘要的写作要求
论文英文摘要的书写规范化
下载中心
更多+
欢迎订阅2023年《石油钻探技术》
《石油钻探技术》青年编委申请表
《石油钻探技术》期刊在线投稿指南
《石油钻探技术》读者意见调查
《石油钻探技术》论文模板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石油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
更多+
中国石化
中国石油
中国海油
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石油钻采工艺》期刊社
《钻井液与完井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断块油气田》
《石油实验地质》
《石油物探》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海洋石油》
《石油地质与工程》
《中国海上油气》
邮件订阅
RSS
x
关闭
永久关闭
《石油钻探技术》启动“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期刊”活动
×
Close
导出文件
文件类别
RIS(可直接使用Endnote编辑器进行编辑)
Bib(可直接使用Latex编辑器进行编辑)
Txt
引用内容
引文——仅导出文章的Citation信息
引文和摘要——导出文章的Citation信息和文章摘要信息
×
Close
引用参考文献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