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在线
优先发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浏览排行
编委会
第九届编委
主编、副主编
青年编委
出版伦理声明
新媒体动态
订阅号
服务号
视频号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论文查重
联系我们
English
所有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Doi
栏目
作者地址
基金
中图分类号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在线
优先发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下载排行
浏览排行
编委会
第九届编委
主编、副主编
青年编委
出版伦理声明
新媒体动态
订阅号
服务号
视频号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论文查重
联系我们
English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38卷 第3期
上一期
|
下一期
目录
封面
选择全部
显示方式:
煤层井壁稳定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申瑞臣
,
屈平
,
杨恒林
2010, 38(3): 1-7.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0.03.001
摘要
(
4782
)
[PDF 557KB]
(
5870
)
施引文献
(
)
摘要:
井壁失稳是制约煤层气规模化开发的主要因素之一。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全面了解井壁失稳的影响因素和研究方法是开展井壁失稳研究的重要基础。从时间和地区上对煤层的井壁稳定进行了分类,归纳了煤层井壁稳定研究中存在的三大难点问题和三种主要研究方法。从煤层的井壁失稳机理、影响因素和研究方法入手,将其细分为煤岩机械力学、微观结构、化学特性、煤层的宏观地质构造、力学环境、煤层的力学分析模型和数值模拟等七个方面,结合各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的煤层井壁稳定研究成果,预测了煤层井壁稳定技术的发展趋势。
超高温钻井液降滤失剂P(AMPS-AM-AA)/SMP的研制
王中华
2010, 38(3): 8-12.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0.03.002
摘要
(
3851
)
[PDF 395KB]
(
5368
)
施引文献
(
)
摘要:
采用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在磺化酚醛树脂(SMP)存在下,以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合成了P(AMPS-AM-AA)/SMP复合聚合物降滤失剂,以产物降低钻井液高温高压滤失量的能力作为考察依据,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优化配方:SMP与(AMPS+AM+AA)的质量比为7∶3、甲醛用量为原料总质量的8.0%,氢氧化钠用量为原料总质量的0.6%,反应混合物质量分数45%。对采用优化配方合成的产物进行了性能评价,并借助红外光谱和热分析对产物进行了基团和热稳定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P(AMPS-AM-AA)/SMP复合聚合物热稳定性好,抗温达240 ℃,在淡水、盐水钻井液中均具有较好的降滤失作用,与SMP相比,对高密度钻井液黏度影响较小,与SMC等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可以有效控制高密度钻井液的高温高压滤失量和流变性。
捷联式自动垂直钻井系统的研制及现场试验
王锡洲
2010, 38(3): 13-16.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0.03.003
摘要
(
4661
)
[PDF 1201KB]
(
6125
)
施引文献
(
)
摘要:
为了有效解决钻井工程中高陡构造及大倾角地层防斜打快的技术难题,自主研发了捷联式自动垂直钻井系统。该系统采用动态推靠方式实现钻进过程中的主动防斜、纠斜,其中捷联式稳定平台是该系统的核心。该系统主要由基于旋转基座的测量短节、井下发电机、无刷力矩电机、旋转变压器和防斜纠斜执行机构等组成。在稳定平台的控制下,力矩电机驱动执行机构中的盘阀对过流的钻井液进行控制,利用活塞驱动翼肋推靠井壁,产生具有纠斜作用的侧向推靠力,以实现防斜、纠斜功能。宁深1井的现场试验证明,捷联式自动垂直钻井系统工作原理正确,结构可靠,能够在主动、适时防斜的同时,有效释放钻压,提高钻速。该系统的研制成功为直井的防斜打快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塔河油田12区超深井快速钻井技术
王成岭
,
李作宾
,
蒋金宝
,
杜文军
,
王甲昌
,
王德成
2010, 38(3): 17-21.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0.03.004
摘要
(
3972
)
[PDF 479KB]
(
492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对塔河油田深井钻井中存在的中上部起下钻严重阻卡,三叠系、二叠系和石炭系地层井壁稳定性差,及深部地层机械钻速低、易斜等技术难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例如应用中上部防阻卡技术,螺杆复合钻井技术,井壁稳定技术和深部防斜打快技术等。在塔河油田十余口超深井的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措施有效解决了中上部严重阻卡的问题,钻井提速效果显著,平均机械钻速提高了22.7%,钻井周期缩短了15.5%。
大斜度井筒条件下沉积砂床表面颗粒起动临界条件研究
董长银
,
邓珊
,
李爱萍
,
周生田
,
武龙
2010, 38(3): 22-26.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0.03.005
摘要
(
3676
)
[PDF 465KB]
(
3573
)
施引文献
(
)
摘要:
石油工程领域中,涉及到大斜度井筒条件下固液两相流动的作业,有大斜度井的钻井岩屑运移、管内砾石充填以及冲砂作业等,这些作业的过程其实质都是沉积砂床条件下的固体颗粒运移,其中固相沉积床表面的颗粒起动是其核心问题之一。将固相颗粒视为球形颗粒,考虑颗粒重力、水流推力、上举力、水柱静压力和粒间粘结力,以及各力臂与沉没度的关系,通过力矩平衡分析建立了井筒倾斜条件下沉积床表面颗粒起动的临界流速模型,并进行了计算结果分析。该模型考虑了沉积床表面颗粒沉没位置的随机性及由此引起的颗粒起动的随机性,引入颗粒无因次沉没度随机变量,将其概率密度视为均匀分布,结合无因次沉没度的概率分布函数,在临界流速与颗粒直径及颗粒起动百分比之间建立了定量关系。该模型用于预测大斜度井条件下砂床表面颗粒在水流作用下的起动临界条件以及给定水流条件下的起动百分比。
元坝地区钻井难题分析与技术对策探讨
张克勤
2010, 38(3): 27-31.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0.03.006
摘要
(
3155
)
[PDF 420KB]
(
3370
)
施引文献
(
)
摘要:
元坝地区是中国石化天然气增储上产的一个重要勘探区域,但该地区钻井中遇到了一系列钻井难题,包括气体钻进井段较短、下部陆相地层常规钻井机械钻速低、小井眼钻井提速难度大、深部井段钻井液维护困难等。针对上述难题,探讨了:空气锤、雾化、泡沫钻井技术提高上部陆相地层气体钻井应用及进尺的效果;利用优选PDC钻头及复合钻井技术、低密度钻井液钻井技术、水力加压器和水力脉冲空化射流发生器等提高下部陆相地层的机械钻速;推广应用耐高温螺杆和涡轮钻具提高深部小井眼钻井速度,及利用高钙盐强抑制防塌钻井液体系解决井底高温高压、碳酸根及盐水污染问题的效果。最后推荐出了适合元坝地区各层段的优快钻井技术。
应力释放槽对钻杆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
袁鹏斌
,
陈锋
,
王秀梅
2010, 38(3): 32-35.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0.03.007
摘要
(
3233
)
[PDF 517KB]
(
349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钻杆接头是钻柱最薄弱的环节,在钻进过程中极易失效。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钻杆接头的应力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密封面处接触压力分布不均和啮合大端第一螺纹牙处应力集中是影响钻杆接头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在公扣、母扣台肩转角处开应力释放槽可以有效改善钻杆接头的应力分布,降低应力峰值,使von Mises应力和接触压力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提高钻杆接头的承载能力和密封性能。此外,仅在公扣台肩转角处或母扣台肩转角处开应力释放槽也可有效改善接头的应力分布,但效果与公扣、母扣台肩转角处均开应力释放槽相比稍差。
气体钻井井底流场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肖晓华
,
朱海燕
,
单世远
2010, 38(3): 36-39.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0.03.008
摘要
(
3021
)
[PDF 517KB]
(
3350
)
施引文献
(
)
摘要:
考虑空气锤钎头的排屑槽和硬质合金齿对气体钻井井底流场的影响,建立了气体钻井井底流场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对气体钻井井深3 000 m井底流场的速度场、压力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设计的空气锤钎头其井底流场的速度、压力和温度分布合理,流场可有效清洗井底、漫流携岩和冷却钎头牙齿,对称三喷嘴流道结构可用于空气锤钎头的研制。数值模拟结果与气体钻井经验公式的计算值比较吻合,结果可信,可用于指导空气锤钎头的结构优化设计和新产品的开发。
和顺地区煤层气远端水平连通井钻井技术
杨力
2010, 38(3): 40-43.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0.03.009
摘要
(
3460
)
[PDF 439KB]
(
3345
)
施引文献
(
)
摘要:
针对和顺煤层气区块的地质特点及远端水平连通井的施工难点,结合和平1井组的钻井方案,介绍了煤层气远端水平连通井的井眼轨道及井身结构优化设计、利用地质导向进行轨迹控制、采用强磁连通仪实现井眼远端连通、在清水中加入氯化钾对储层和井壁进行有效保护,以及优选水平井裸眼完井+排采井套管完井方式和双凝-双密度水泥浆体系等关键技术。实践表明,这一系列技术能够保障远端水平连通井的顺利实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煤层气水平连通井钻井工艺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边台-H3Z双层鱼骨型分支水平井钻井技术
张辉
2010, 38(3): 44-48.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0.03.010
摘要
(
3124
)
[PDF 462KB]
(
3298
)
施引文献
(
)
摘要:
简要介绍了国内首口TAML4级完井同向双层鱼骨型分支水平井边台-H3Z井的设计概况,分析了该井的钻井技术难点,从井眼轨迹控制、动力钻具选择、钻具组合和钻井液体系的优选、窗口保护、套管内分支与完井、悬空侧钻及夹壁墙的保护等方面,对该井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进行了详细介绍。该井的成功,为应用分支水平井技术开发古潜山难动用储量、提高单井产量、提高采收率、降低综合开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开辟了新的途径。
埕海油田2区沙河街组地层井壁失稳原因及对策
徐同台
,
沙东
,
王伟
,
刘春华
,
罗坤
,
王雨滔
2010, 38(3): 49-53.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0.03.011
摘要
(
3084
)
[PDF 523KB]
(
3324
)
施引文献
(
)
摘要:
埕海油田2区沙1段地层在钻井过程中,井壁失稳,垮塌严重。通过分析沙1段地层岩性、矿物组分、理化性能、三个压力剖面、钻井液的抑制性与封堵性对该段地层力学性能与坍塌压力的影响,认为造成该地层发生井壁失稳的主要原因是,钻井液密度低于地层坍塌压力当量钻井液密度(考虑实际井身剖面、地应力与岩石力学性能等因素计算)、钻井液封堵性与泥饼质量差。提出了以下技术措施:先根据地层特性选择钻井液体系,再根据所钻井实际井身剖面、地应力、岩石力学性能确定的地层坍塌压力系数确定钻井液密度,最后通过对钻井液进行维护处理增强钻井液的抑制性和封堵性。在张海21-21L井直径155.6 mm井眼侧钻过程中的应用表明,该技术措施较好地解决了沙1段地层的井壁失稳难题,顺利钻穿易坍塌的沙1段,仅用时7 d就钻至完钻井深(4 070 m),且测井、下筛管和完井等作业均顺利完成。
南堡1-3人工岛钻井液技术
朱宽亮
,
卢淑芹
,
邢韦亮
,
徐同台
,
郝宏忠
2010, 38(3): 54-58.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0.03.012
摘要
(
3110
)
[PDF 483KB]
(
3423
)
施引文献
(
)
摘要:
南堡1-3人工岛是冀东南堡滩海地区的一座固定式海上平台,主要勘探开发南堡1-5区块,钻井过程中易发生井漏和井壁失稳,导致储层受到污染。在分析南堡1-5区东1段储层各油组储层特性、伤害因素及对储层上覆玄武岩地层特性基础上,结合成膜封堵理论,优选出了具有强抑制性和强封堵性的KCl成膜封堵低侵入钻井液。室内试验表明,KCl成膜封堵低侵入钻井液常规性能良好,抑制性和封堵性强,油层保护效果好。现场应用表明,南堡1-5区块使用KCl成膜封堵低侵入钻井液后,钻井液密度明显降低,所钻井均能顺利完钻,且一次成功自喷投产,证实通过提高钻井液的抑制性和封堵性,可以达到稳定玄武岩地层井壁、解决井漏和高效保护储层的目的。
新型无机盐加重超高密度水泥浆体系室内试验
付洪琼
,
李早元
,
李毅
,
雷俊杰
,
郭小阳
2010, 38(3): 59-62.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0.03.013
摘要
(
3794
)
[PDF 372KB]
(
330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针对超高密度水泥浆存在的诸多问题,采用无机盐FX-1提高水泥浆基液的密度,并合理优化固体加重剂铁矿粉的粒径,配制出了密度为2.87 kg/L的高密度水泥浆。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无机盐FX-1可将基液密度提高至1.50 kg/L,结合适宜粒径的铁矿粉,可配制出密度为2.87 kg/L的超高密度水泥浆。该水泥浆具有较好的沉降稳定性和流变性,API失水量小、稠化时间可调、抗压强度高,其综合性能可满足异常高压油气井的固井要求,具有较高的现场应用价值。
石蜡乳液润滑剂在江苏油田钻井中的应用
何竹梅
,
薛芸
,
曾甘林
,
徐浩
2010, 38(3): 63-66.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0.03.014
摘要
(
3018
)
[PDF 377KB]
(
3156
)
施引文献
(
)
摘要:
为了减轻江苏油田钻井中的原油污染问题,实现钻井生产的防卡及安全钻进,开展了石蜡乳液润滑剂的应用研究。通过进行石蜡乳液的润滑性、抗温性和储层保护等评价试验,优选出一种适合江苏油田地层特点,且具有润滑、防塌、保护储层作用的环保型石蜡乳液润滑剂,在11口定向井中替代原油使用,节约原油150 t,减少有害钻井废弃物排放量超过5 000 m3。M40-20试验井油层表皮系数为-0.55,储层处于超完善状态;应用井钻井作业顺利,复杂时效较近三年(2006—2008年)平均值降低达26.7%,取得了较好的钻探效果。
ISO10400油管套管抗内压爆裂设计
孙永兴
,
林元华
,
廖平
,
沈向东
,
刘洪斌
,
王志斌
2010, 38(3): 67-69.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0.03.015
摘要
(
3482
)
[PDF 353KB]
(
348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随着高温(150 ℃)、高压(100 MPa)、高含H2S(2%~70%)气井日益增多,该类气井中的油管、套管一旦爆裂失效,将会导致油套管串通,甚至含硫气体溢出地面,危害巨大。在油套管的设计中,尽管API 5C3给出了油管、套管的最小抗内压强度,但没有给出最大的爆裂失效强度,而准确预测出油管、套管的抗内压极限强度即爆裂强度是非常重要的。分析了ISO10400:2007标准,介绍了油管、套管抗内压爆裂计算模型,并用套管实测爆裂强度与该模型计算爆裂强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计算出的油管套管爆裂强度精度较高,能够较好地反映油管套管真实的抗内压强度,对改善油管套管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套管尺寸偏差与挤毁强度关系的新认识
张建兵
,
刘歆
,
吕祥鸿
,
邓贺景
2010, 38(3): 70-74.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0.03.016
摘要
(
2969
)
[PDF 418KB]
(
345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为了探讨API 5CT规范规定的套管尺寸公差对套管挤毁强度的影响,选取了J55钢级Ф139.7 mm×7.72 mm、L80钢级Ф177.8 mm×10.36 mm和P110钢级Ф244.5 mm×13.84 mm 3种有代表性的油田常用套管,采用有限元法对其在不同外径和壁厚偏差影响下的套管挤毁强度进行了非线性分析、计算,得到了单独考虑外径、壁厚及同时考虑外径和壁厚尺寸偏差下的套管挤毁强度及其变化规律。计算可知,在API 5CT规范规定的尺寸公差范围内,即使套管外径和壁厚的最不利偏差同时出现在同一横截面上,套管的挤毁强度仍然会在API额定值之上,椭圆度对套管挤毁强度的影响大于壁厚不均度的影响,套管圆周上壁厚最薄点决定着套管挤毁强度,壁厚不均度对套管挤毁强度的影响非常小,API给出的大外径套管额定挤毁强度偏保守。对于尺寸公差符合API 5CT规范的套管,其挤毁强度一般会高于API额定值一定幅度。
流道式井下动力装置的研制
章浩炯
,
石晓兵
,
刘运荣
,
甄士龙
2010, 38(3): 75-79.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0.03.017
摘要
(
3162
)
[PDF 476KB]
(
3358
)
施引文献
(
)
摘要:
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对井下动力钻具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广泛应用的螺杆钻具和涡轮钻具都有一定的缺陷,无法更好地满足勘探开发的需求。为此,研制了一种原理与螺杆钻具和涡轮钻具有明显差异的流道式井下动力装置。该装置将高压水能转化为机械能,采用特定的结构,使高压钻井液流入该装置内部流道后,流速保持不变,通过改变流动方向使其获得最大的能量。系统介绍了该装置的原理、结构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与涡轮钻具和螺杆钻具相比,该装置能充分利用钻井液能量,具有结构简单、全金属元件、转速与扭矩无关、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扭矩大而稳定的特点,适用于高温高压深井、定向井、水平井及欠平衡钻井。
低渗油藏压裂直井最小流压界限求解及应用
何理鹏
,
宁正福
,
薛永超
,
何芬
,
李珍
2010, 38(3): 80-82.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0.03.018
摘要
(
3864
)
[PDF 715KB]
(
493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低渗透油藏开发的显著特点是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现象,这种特有的现象使该类油藏与常规油藏的生产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常规方法不再适合计算其产能。基于扰动椭圆概念和等价发展矩形的思想,考虑原油脱气对油相流动能力的影响,引入油相、液相相对流动能力的概念,建立了同时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的低渗透油藏压裂直井产能公式和流入动态方程,利用作图法绘制了求解最小流压界限的流入动态曲线图版,并应用于实际油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具有很好的吻合度,从而证明了所提出的求解最小流压界限方法可以满足工程应用要求,能为现场制定合理的油井工作制度提供理论指导。
裂缝性特低渗透储层渗吸表征模型
周林波
,
程林松
,
曾保全
2010, 38(3): 83-86.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0.03.019
摘要
(
3662
)
[PDF 389KB]
(
3493
)
施引文献
(
)
摘要:
特低渗透储层微裂缝发育,开发过程中渗吸作用明显,准确表征渗吸速度对合理开发该类储层具有重要意义。从两相渗流基本理论出发,考虑毛细管力和重力,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特征尺寸,及油水黏度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无因次渗吸速度表征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预测裂缝性特低渗透储层的渗吸采油规律。利用自主设计的渗吸试验装置,选取吉林油田和长庆油田的特低渗透岩心进行渗吸试验,对比不同渗吸速度模型对试验数据的表征结果可以看出,新模型实现了不同岩心渗吸速度的一致拟合,表征结果正确可靠。试验结果同时表明,所选取特低渗岩心的渗吸采收率约为10%~18%,且基质渗透率和油水界面张力对渗吸速度和渗吸采收率均有明显影响。因此充分发挥裂缝性油藏的渗吸作用,可以有效改善裂缝性特低渗储层的开发效果。
活性水携砂指进压裂的优化设计方法
蒋廷学
,
丁云宏
,
李治平
,
才博
2010, 38(3): 87-91.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0.03.020
摘要
(
3202
)
[PDF 570KB]
(
3615
)
施引文献
(
)
摘要:
针对以往常规加砂方式的局限性,提出了活性水携砂指进压裂技术,该技术利用活性水与交联冻胶黏度差异形成的“黏滞指进”效应,在正式加砂的前期采用活性水携砂,活性水携带的支撑剂会不同程度地悬浮在裂缝内的冻胶中而不沉降在缝底,既可降低对储层的伤害和压裂成本,又能获得理想的裂缝支撑剖面。长庆油田的A井和B井采用活性水携砂指进压裂技术进行了压裂施工并获得成功,与采用常规压裂技术的邻井相比,在物性变差的不利因素下,压后储层改造效果却相对较高。该压裂技术将会为长庆油田提高类似特低渗透油气田的压裂改造效果及稳产期,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正交裂缝网络单相流动试验研究
卢占国
,
姚军
,
王殿生
,
李立峰
2010, 38(3): 92-94.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0.03.021
摘要
(
3043
)
[PDF 362KB]
(
3296
)
施引文献
(
)
摘要:
为了分析正交裂缝网络模型中单相渗流规律和模型结构对渗透率的影响,利用大理石和不锈钢垫片组建了不同结构的正交裂缝网络模型,并在自行研制的物理模拟试验装置上对这些模型进行了一系列单相流动试验。结果表明:低渗流速度下裂缝网络模型中的渗流服从线性渗流规律,随着渗流速度的不断增大,渗流曲线向压力梯度轴弯曲,呈现出非线性渗流特征;平行于流动方向的裂缝数越多,模型渗透率越大。采用达西定律和Forchheimer方程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了线性渗流向非线性渗流转换的临界速度公式,裂缝网络模型中垂直于渗流方向的裂缝数越多,临界速度越大。
直线潜油电泵举升工艺技术及应用
王顺华
,
赵洪涛
,
尚庆军
,
周先军
2010, 38(3): 95-97.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0.03.022
摘要
(
3713
)
[PDF 367KB]
(
5114
)
施引文献
(
)
摘要:
国内外主要的机械采油方式(达80%以上)是有杆抽油系统,且以游梁式居多,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在深井举升系统中,抽油杆的偏磨、断脱等事故明显增加,能耗大、效率低的矛盾日益突出。介绍了一种高效、节能的举升技术——直线潜油电泵举升技术,这是一种无杆采油技术,实现了直接传动,具有能耗低、泵效高,以及较强的防卡、防气能力,且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主要性能参数和特点,并与电潜离心泵、电潜螺杆泵等配套举升技术的主要技术指标和适应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其适用条件。该技术在胜利油田垦东12区块进行了规模化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泵效提高20%以上,单井耗电量下降幅度达40%,取得了明显的节能效果。
CO2-原油体系饱和压力的测定与预测
薄启炜
2010, 38(3): 98-100.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0.03.023
摘要
(
3291
)
[PDF 364KB]
(
3222
)
施引文献
(
)
摘要:
为确定CO2-原油体系的饱和压力,首先采用RUSKA高压相态试验装置进行了饱和压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当注入CO2的摩尔分数达到60%以上时,CO2-原油多组分体系一般可达到一次接触混相的状态。对测试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对特定油田的不同油样,注入不同摩尔分数CO2所对应的相对饱和压力曲线是一致的,可用回归曲线进行预测。选用比较理想的PREOS进行饱和压力计算,并根据原始表达式的不足,对PREOS进行了改进,计算结果与试验值非常吻合,证明其为一种比较理想的饱和压力计算方法。
人工鱼群算法在油井防腐阻垢设计中的应用
付亚荣
2010, 38(3): 101-104.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0.03.024
摘要
(
3217
)
[PDF 374KB]
(
3007
)
施引文献
(
)
摘要:
为提高油井的防腐阻垢效果及减少缓蚀阻垢剂的使用费用,以腐蚀结垢油井的加药量最优为目标,缓蚀率、阻垢率为约束条件建立了数学模型,然后应用人工鱼群的觅食行为、聚群行为和追尾行为进行了油井防腐阻垢加药量的优化。用150条人工鱼得到了66口油井在加药周期仍为10 d、满足油井正常需要的情况下,一次加药总量为1 870 kg,与优化设计前相比,加药总量减少了470 kg,取得了较好的优化结果,并且在现场得到了验证。
井下油嘴在深层高压凝析气井中的研究与应用
甘振维
2010, 38(3): 104-108.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0.03.025
摘要
(
2890
)
[PDF 962KB]
(
3159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气井在开采过程中易在井筒、节流处及地面集输管线内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堵塞气井的生产通道,影响气井的正常生产。井下油嘴将气井地面节流转移至井下节流,使天然气的节流、降压、膨胀和吸热过程发生在井筒内,防止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通过分析水合物生成的影响因素,研究井下油嘴的合理下入深度和油嘴直径,形成了凝析气井井下油嘴设计技术。并通过改进井下油嘴的密封材料和工具结构,提高了其稳定性和耐压差能力,克服了深层凝析气井含液量高、压差大的难题,并在凝析气田成功推广应用6井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俄罗斯萨哈林3号维尼区块海上测试技术
李作宾
,
万扣兆
2010, 38(3): 109-111.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0.03.026
摘要
(
3033
)
[PDF 425KB]
(
3187
)
施引文献
(
)
摘要:
海上测试工艺的合理与否至关重要。本着简单、实用及安全的原则设计了TCP-DST射孔测试联作管柱,为节省海上作业时间,尝试采用了二开二关的开关井制度,利用地面试油设备和数据采集系统,形成了科学、合理、实用、安全的海上测试工艺技术,并在俄罗斯萨哈林3号维尼区块海域3口井上成功地实施了测试作业,获得高产油气流,取全、取准了各项测试资料,为平台后续的弃井作业、拖航及复原赢得了宝贵的作业时间,大大降低了萨哈林海域冬季海上作业的风险,同时,也节省了作业费用。
极大储层接触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张卫东
,
李国栋
,
袁文奎
,
李凤琴
2010, 38(3): 112-116.
doi:
10.3969/j.issn.1001-0890.2010.03.027
摘要
(
2936
)
[PDF 3630KB]
(
3321
)
施引文献
(
)
摘要:
随着最大储层接触技术(MRC)的成功应用,极大储层接触技术(ERC)又提上了研发日程。沙特阿美石油公司通过与其他石油及服务公司合作,在ERC技术的研究方面进展顺利。ERC井是一种智能化多分支井,它不需要从井口到每个分支井眼或油气层的单独控制线缆,因此,从理论上讲,可以允许主井眼有无限多的智能分支井眼。通过跟踪沙特阿美公司ERC技术的研究进展,对ERC技术的提出、研究现状、关键技术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做了介绍。ERC井中的许多关键模块,如新型传感器、连接器系统、电能产生器以及各种流动控制阀等,已经从概念描述进入到实验室测试阶段。目前研发的关键是井下电磁感应、井下能量生产、主井眼和分支井眼之间的无线通信等技术。ERC技术未来将向可回收式智能完井系统、多分支进入系统及仿生井等技术方向发展。
作者登录
专家登录
编辑登录
期刊动态
更多+
《石油钻探技术》启动“关注公众号、免费获期刊”活动
《石油钻探技术》影响因子创新高
《石油钻探技术》2010-2019年优秀论文 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石油钻探技术》第一届青年编委选聘结果
《石油钻探技术》微信公众号(订阅号)正式开通
关于开通万方论文重合率自查的通知
《石油钻探技术》青年编委招募活动正式启动
关于举办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勘探开发技术创新与发展研讨会的通知
作者园地
更多+
关于规范稿件编排格式的声明
本刊稿件处理流程及对应状态说明
中文、英文摘要的写作要求
论文英文摘要的书写规范化
下载中心
更多+
欢迎订阅2023年《石油钻探技术》
《石油钻探技术》青年编委申请表
《石油钻探技术》期刊在线投稿指南
《石油钻探技术》读者意见调查
《石油钻探技术》论文模板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石油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
更多+
中国石化
中国石油
中国海油
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石油钻采工艺》期刊社
《钻井液与完井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断块油气田》
《石油实验地质》
《石油物探》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海洋石油》
《石油地质与工程》
《中国海上油气》
邮件订阅
RSS
x
关闭
永久关闭
《石油钻探技术》启动“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期刊”活动
×
Close
导出文件
文件类别
RIS(可直接使用Endnote编辑器进行编辑)
Bib(可直接使用Latex编辑器进行编辑)
Txt
引用内容
引文——仅导出文章的Citation信息
引文和摘要——导出文章的Citation信息和文章摘要信息
×
Close
引用参考文献格式